這是今天下午的黃昏市場,不敢說摩肩擦踵,
但絕對是不利於阻絕疫情的人潮。
市長在6/1決議不願跟進基隆市等縣市以身分證字號分流人潮,想先從「減攤」著手,還令市場處擇一公有市場試辦,並指示在人潮多的市場入口架即時影象監控,並於全北市41處攤販集中場,選定5處來設置。
公有市場在疫情發生後立即配合設置防疫人員、建立實聯制、建立固定動線,人流一直都在控制之中。
真正的群聚發生在 #攤販集中場。露天的條件讓民眾產生錯誤的安全感,讓民眾認為只要口罩戴上就能放心前往選購食材。而由於沒有進行實質的人流控制,即使已經有許多攤商配合減攤,雙和市場一樣人來人往。
而市府建置的五處"#市集即時影像監視",多數是由"#路口監視器"調整角度來達到目的。
即使長輩們知道上街前要先找來看人流,但直播連結卻藏在市場處官網內,並 #沒有公開在其他平台上。
即使長輩們排除萬難找到了連結、看到即時影像後,也沒辦法規劃採購時間。因為現在看人少,去到現場就真的沒人嗎?
想到家裡還要撐至少一個禮拜,冰箱卻空著。
還是硬著頭皮進去人擠人。
我們好不容易盼來發生第一波疫情由市民自主封城所帶來的成效:在6/1台北市確診人數降到僅87例。
但今天6/3台北市確診數224例,專家評估認為這是台北市的第二波高峰
這凸顯市府不能只靠民眾自主防疫,還是有漏洞需要補上。
#人流控管 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,什麼規則都沒關係,別讓市民無所適從。
市長!快快拿出具體作為!